賡續紅色血脈 繼承革命傳統——父親的草鞋 紅軍的歌
發布時間:2021-12-06 17:46:00
作者:李志軍(安徽合肥包河區人民法院原院長、黨組書記)
(一)父親的革命生涯
2021年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《求是》雜志,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:《用好紅色資源,賡續紅色血脈,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》。文章強調了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史的見證,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。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,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?;仡欉^往歷程,眺望前方征途,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,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,指引方向,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、凝聚力量,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,砥礪品格,繼往開來,開拓前進,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、建設好,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,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。
我的父親李敏,1911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安定鎮,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。小時候,父親在平江長壽街學徒彈棉花。當時的長壽街,是湖南著名的“平江農民革命運動”的中心。在那里,父親接觸到許多新的知識和新的思想,逐漸萌發了“翻身求解放”的革命意識。
1925年,父親參加了兒童團并擔任團長。1927年,擔任了少年先鋒隊隊長。1928年,參加了農民赤衛隊。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風中,父親隨赤衛隊參加了20萬農民三次攻打平江縣城的武裝斗爭,史稱“三月撲城”運動。
1930年5月,父親在平江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,成為紅五軍二師二團一連的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。同年10月,他加入共青團,進入江西中央蘇區。1931年12月,調任紅三軍團司令部任通信排長。1933年,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升任軍團司令部警衛連長。1934年2月,擔任紅三軍團補訓三師營長。在此期間,他參加了中央蘇區著名的反對蔣介石、國民黨對紅軍的五次“圍剿”,并東征福建作戰。
1934年10月,父親擔任紅四師十團通訊主任,編入干部排隨軍參加了舉世聞名、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長征,爬雪山、過草地,冷水、野菜拌青稞;還要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兵作戰……
1935年7月,父親擔任紅三軍團補充師營長。翌年2月,調任紅二師師部作戰參謀,不久升任紅二師團參謀長,率隊東渡黃河,參加了紅軍歷史上的“東征作戰”;后又回師陜北吳起鎮,參加了悲壯的西征。
1937年8月18日,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,父親擔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旅部作戰參謀,參加了9月25日在山西靈丘、震驚中外的平型關戰斗;隨后又參加了聞名遐邇的“廣陽伏擊戰”。兩次戰斗,均擊斃日寇上千官兵。在我的記憶中,這是父親向我們講述的最著名、最激烈的兩次戰斗,印象尤為深刻:
其一、“平型關大捷”。1937年9月25日,父親參加了后來震驚中外的山西靈丘平型關戰斗。父親說,主戰場是喬溝。當日軍第五師團21旅團后續部隊的100多輛汽車,200多輛負輜重大車緩慢進入喬溝峽谷公路時,我們早已埋伏好的685、686、687三個團的指戰員們一起開火,步槍、機槍、手榴彈、迫擊炮火力傾斜而下,打得鬼子人仰馬翻一片混亂。擔任“攔頭”殲敵任務的685團,隨即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格斗。
父親說,在楊得志擔任團長的685團陣地上,戰斗開始后,人稱“猛子”的二營五連連長曾賢生,先是指揮全連戰士首先用手榴彈,炸翻了日軍行進在最前面的十多輛汽車;然后率領20名大刀隊員沖入敵群,與敵人展開白刃格斗。曾賢生用大刀奮力砍倒了十幾個鬼子,自己也多處負傷。在身疲力盡的時候,被五六名敵人包圍。曾賢生毅然拉響身上僅有的一顆手榴彈,與敵人同歸于盡!
著名的平型關戰斗,八路軍殲滅日寇1000多人,擊毀汽車100多輛,繳獲一批輜重武器,取得了全國軍民抗戰開始以來,中國軍隊的首次重大勝利。
平型關大捷的第二天,毛澤東興奮地致電朱德、彭德懷,“祝賀我軍的第一個勝利!”數日內,八路軍總部收到賀電、賀信一百余封。延安《新中華報》、南京《中央日報》等國內各大報刊、廣播電臺,以及英國、法國、美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報紙、電臺紛紛報道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消息,祝賀八路軍出師抗日,首戰告捷。
長達六小時的激烈戰斗,八路軍115師也付出了傷亡600余人的代價,200多位英勇的指戰員長眠在晉北這塊熱土上。父親說,八路軍平型關首戰大捷,是用600多名指戰員的傷亡代價取得的。我們是和日本鬼子拼命的!父親的好幾位長征時期的戰友,就犧牲在平型關大戰與日本鬼子的激烈搏斗中。每談及此,父親都熱淚盈眶、熱血沸騰,心情久久不能平復。
其二、“山西廣陽伏擊戰”。父親告訴我們,1937年12月4日下午,日軍先頭兩個聯隊4000多人,進入我們八路軍115師343旅設置的廣陽地區伏擊圈內。我們采取“避強擊弱”的戰術,放過它的先頭主力,當它的輜重部隊進入廣陽地區時,我們預伏的部隊突然開火,把日軍分隔成兩段。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,殲滅了日軍近千人,繳獲騾馬700多匹,步槍300多支,還有大批軍需物資。每講到此戰,父親都精神煥發、興高采烈。
1940年10月,父親擔任八路軍晉西北八分區參謀長。1943年1月至1945年11月,父親回到延安,先后進入延安黨校二部和抗大學習。擔任抗大一支隊四隊隊長兼教員,副支隊長。
1945年10月16日,父親和抗大總部部分教職員、學員,由何長工率領從陜西綏德出發,向東北進軍。次年2月到達通化市,建立東北軍政大學,何長工擔任校長,父親擔任校務部部長。
1949年9月,父親擔任中南軍區軍政大學湖南分校二總隊總隊長;后任軍大三分校副校長兼教育長。1952年6月,中央軍委決定在武漢組建防空軍學校,父親任第一副校長。1957年5月,與空軍合并,父親轉入空軍序列,授權組建武漢空軍雷達學校,并進入武漢軍區高級干部訓練班學習,1955年,父親被授予大校軍銜。
1944年,父母在延安黨校時的合照
(二)父親的草鞋
在我孩童時,印象最深的是父親每隔十天半月就要用熱水泡腳,然后用鋒利的刀片,一刀一刀地割去雙腳上的死皮老繭。刀片鈍了,斷了,就用薄薄的玻璃片,每次,地上都是白花花的一片皮屑;有時候,甚至把腳底削刮得血紅一片。我既心痛又不解,問他,“您這是怎么了?”
父親不以為然地笑著說,“過去走的路太多,太多了。這些死皮老繭不刮掉,就沒法走路啰!”
從我懂事、記事起就明白,打草鞋、穿草鞋與父親的不解之緣。父親這輩子,只有一雙部隊發的雙接頭皮鞋,只是在著軍禮服時才穿;離休后,就再沒見他穿過。父親說,“穿皮鞋不舒服,不自在?!彼珢鄞┎菪?。草鞋是父親穿的時間最長,走的路最多的鞋子。父親覺得穿上草鞋,“好像又回到了當年,既輕松又踏實?!?
父親對草鞋情有獨鐘,從尋找材料到編織成鞋都是他親自完成?!熬攀⊥ㄡ椤钡拇蟪鞘形錆h編織草鞋的稻秸稈不容易找到,偶爾在菜市場碰到些許,他就如獲至寶地保存下來,攢夠了,就用家里的板凳做支架,也無需什么工具,嘴里哼著紅軍打仗的歌,手中的稻草扭曲翻騰,不一會一雙草鞋就完成了。實在找不到稻秸,就將家里穿剩下的破舊衣褲撕成布條擰捆起來,打成花花綠綠自成一體的“草布鞋”。
父親告訴我,草鞋有很多種,有正系帶的,有旁系帶的,有人字型的,也有船型的?!澳銊e小看這草鞋,它可是當年紅軍重要的戰略物資哪!
“草鞋都是你們自己編嗎?”小時候,我曾天真地問。
“不完全是”,父親回憶著對我說?!安筷犚蛘?,沒有那么多時間編草鞋。紅軍在初期時設有專門的草鞋廠,日夜趕制草鞋發放部隊,長征時我們每人就領到三雙?!?。
父親說,1934年,紅軍的《紅星報》還專門刊登了“怎樣解決草鞋問題”的文章,對草鞋的選材,編制和正確穿著都作了詳細說明。戰士們掌握了草鞋的編織要領,在行軍打仗的間隙,顧不上休息,最要緊的就是打雙草鞋,否則第二天就沒得穿。另外,人民群眾支援紅軍,他們唱著“打雙草鞋送紅軍,表我百姓一片心”,為紅軍捐送草鞋。咱們隊伍也積極想辦法,采取購買和沒收土豪家的麻或破舊衣褲編織草鞋。一雙草鞋可穿行五六十里地,草鞋是紅軍磨損最快,也是最緊缺的物資。
我心里想: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,一個戰士需要多少雙草鞋,整個紅軍隊伍又需要多少???!
紅軍是老百姓的草根軍隊,與草有不解之緣。穿草鞋,吃草根,睡草堆,吃穿住行都離不開到處都有、隨處可取的草。父親說,長征路上,就需要盡可能多帶一點青稞炒面,多帶兩雙草鞋;沒有就多帶一點草跟布條,草鞋穿爛了就隨時編補,行軍打仗不能耽誤。多年的草鞋軍旅生活,父親適應了,習慣了,有感情了甚至不可或缺了。
新中國成立后,父親仍然還是穿著草鞋,在武漢這樣的大都市里閑庭信步。大街上有人奇,有人怪,也有人笑,但更多的是投來仰慕、贊許、崇敬的目光。所有這些,父親全然不顧,我行我素。穿著草鞋與老戰友們攀談回憶,到街坊鄰居市民家訪談,到機關學校去作報告,宣講紅軍傳統,傳承紅軍精神。
記得有一次,武漢鋼鐵公司的叔叔來家邀請父親時,把我也帶了去。諾大的廠房,幾千名干部職工,擠得水泄不通。父親穿著他親手打的草鞋,精神抖擻地走上臨時搭的講臺。從五次反“圍剿”,講到長征;從陜北延安,講到山西晉綏抗日;從在東北參與創建軍政大學,講到隨部隊南下解放全中國。平時話不太多的他,這時情緒激動,口若懸河。不僅使用肢體語言,更是嘹亮地唱起紅軍歌曲,用實實在在的戰列,將有悲痛、有歡樂,有犧牲、有勝利的戰斗場景,立體的全方位地展現在聽眾面前。工人師傅們聽得情緒激動,高呼口號,會場一片沸騰。
教子女編織草鞋,憶紅色傳統?!逗幽先請蟆酚浾吲臄z
(三)父親的“紅軍歌”
2016年,我們兄弟姐妹追尋父親的足跡,來到福建《沙縣紅軍紀念館》參觀學習。館內墻壁上掛有一首歌的歌詞,一下吸引了我們,怎么這么熟悉?
“紅軍啊,向東行呀,
拉嗦咪嗦圍攻沙縣城,
積極行動消滅敵人,
多來多啦嗦拉多拉嗦咪嗦。
沙縣有個盧興邦,
來多來咪多來多,
兩團殘兵守孤城,
西拉西來拉嗦拉。
紅軍啊,真英勇啊,
拉索米索消滅個干干凈呀,
沒有逃跑一個人,
多來多拉嗦拉多拉嗦咪嗦……”
講解員說,這首歌沒有曲譜,也無人會唱。
這不是父親教我們全家都會唱的那首的“紅軍歌”嗎?歌名就叫《打沙縣》。1933年,父親李敏所在的紅三軍團與紅19師組建東方軍入閩作戰。當時,福建三明的沙縣,由福建軍閥盧興邦為師長的國民黨第五十二師駐守。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,攻打沙縣縣城。敵人潰不成軍,紅軍乘勝追擊窮追猛打,一舉全殲盧部。這首《打沙縣》的歌曲,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紅軍打沙縣的戰斗場景。
如今,這首歌幾乎無人記得更無人會唱。然而,我們全家每個人卻都能準確無誤完整地唱出來。一種莫大的自豪感油然而生!這是父親傳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,我們要一代一代傳下去,讓紅軍的歌唱遍全國,讓紅軍精神永世長存。
作者與兄弟姐妹參觀福建沙縣紅軍紀念館。
父親生前曾多次告訴我們,在幾次“反圍剿”斗爭中,紅軍連連取得戰略性勝利,隊伍士氣大作,斗志昂揚,他們在歌中唱道:
“共產黨領導真正確(Quo,紅軍戰士多為南方人,Que讀Quo)”
工農群眾擁護真正多,
紅軍打仗真不錯,
粉碎了國民黨的烏龜殼,
我們真快樂,我們真快樂!”
父親每次唱起這支歌,都是神采飛揚,手舞足蹈,那個高興勁兒令人鼓舞,令人振奮。
在舉世聞名、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,父親與其他紅軍將士們,懷著“解救全國勞苦百姓”的崇高革命理想。始終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,克服常人難以想象和承受的艱難險阻,沖破敵人重重的圍追堵截,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可比擬的光輝篇章。對這段歷史,父親的“紅軍歌”是這樣唱的:
“中央紅軍勝利反攻 ,
出發自江西十二月長征。
歷經千山和萬水,
戰勝白軍與團匪。
踏遍了十一省,
長征二萬五千里,
打下五百余仗,都打垮敵人。
祝你們消滅敵人打出威風!”
踏著長征路,高唱革命歌,父親由一個彈棉花的小學徒,逐步成長為堅定的共產黨人和革命斗爭的先鋒戰士。父親豐富的人生閱歷,已融入輝煌的中國革命斗爭歷史長河。從中央蘇區到延安抗大,像這樣的紅軍歌曲,父親記得很多。他高興時唱,懷念戰友時唱,因傷至痛時唱;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動亂中,他的心情郁悶時也唱?!凹t軍歌”抒發了父親革命樂觀主義遠大情懷,寄托了對犧牲戰友們的無限緬懷。他常對我們說,“我沒有什么留給你們,只有草鞋和紅軍歌。你們一定要穿著它,唱著它,聽黨的話,跟黨走,做一個紅軍的兒子,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后代”。
人們都說,“父愛如山”,是因為父親的愛厚重而深沉。我更是深深地感受到父親的愛,蘊含著對兒女們的家風傳習和殷切期望。
1967年,文革時期的“紅領章、紅帽徽”
給孩子們講革命故事
1969年,我入伍后隨工程兵部隊進入大山深處,修路架橋打山洞,工作與生活條件十分艱苦。父親得知后專程來到部隊。他謝絕師首長的熱情接待,吃住在連隊。收工后,就給我講紅軍的艱辛,紅軍的犧牲,紅軍的勝利,紅軍的精神,鼓勵我在艱難困苦面前要保持革命斗志,繼承紅軍的光榮傳統,一定要戰勝困難,和戰友們一起完成任務。父親還情緒高漲地在工地上,為我們全連指戰員做了繼承紅軍傳統的報告。部隊深受教育和鼓舞,連續數年各方面工作優秀,被上級授予“硬骨頭連隊”的稱號。
我們兄弟姐妹,都在很小的年齡就參軍入伍,走進工廠和農村,保衛祖國,建設祖國。父親的革命經歷,父親的草鞋和“紅軍歌”一直陪伴著我們,激勵著我們。直到現在,已近古稀之年的我們兄弟姐妹相聚時,都要回憶父親的草鞋,高聲合唱“紅軍歌”。這是父親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;賡續紅色血脈,代代相傳,發揚光大。
1946年8月,在東北軍政大學時的“全家?!?/em>
1964年9月1日,送長子參軍時的“全家?!?/em>
草鞋是“船”,承載著父親的夢,承載著英雄的紅軍將士們,爬雪山、過草地,見證歷史,見證勝利,見證理想,精神和意志那無與倫比的力量。父親與紅軍將士光腳踩著它,萬水千山只等閑。歌兒是“帆”,父親與紅軍將士撐起它,高歌猛進,揚帆遠航,與勝利同在。
今天,“草鞋船”,“紅軍歌”又承載著紅軍的子孫們,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,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,努力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戮力同心,乘風破浪,為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,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。